面皮是陜西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歷史悠久,相傳源于秦漢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面皮的制作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面皮被稱為“水制面”或者“水餃皮”,在唐代屬于貴族食品,用于招待賓客。那時的面皮通常增加了一些配料如蝦仁、鮑魚、雞肉、牛肉等食材,味道十分美味。在宋朝,面皮逐漸成了平民百姓的主食之一。當時人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加工方法,面皮的品種相繼增加。例如:搟面皮、蒸面皮、烙面皮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面皮被帶到了不同的地區(q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口味。例如:西安涼皮、寶雞面皮、安康蒸面、回民麻醬涼皮等諸多品類。
其中就數(shù)寶雞面皮獨樹一幟,首先在制作工藝上特別的考究,蒸面皮的面絲是水洗而成的,上蒸鍋時特別注意火候的把握,欠把火則脆而不筋,過把火則軟而不挺。寶雞面皮具有壤、薄、細、筋,辣、咸、香、爽的顯著特色,食用時讓人口感涼爽,回味無窮。食用方便快捷,在當今琳瑯滿目的特色小吃中,不失為消費者的一種便捷之選。寶雞搟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在陜西老百姓的眼中,只有寶雞搟面皮才算得上是正宗的搟面皮。寶雞搟面皮最大的特點是一個“搟”字:把面和好后,搟成圓面片,蒸熟,切條,然后拌料。由于是人工搟出來的面皮,所以面皮口感硬,韌度高,有筋性。寶雞搟面皮的調(diào)料極為講究。鹽要化成鹽水,醋要用當?shù)剞r(nóng)家自制的大曲陳釀的頭茬醋,辣椒則采用陜西優(yōu)質(zhì)的秦椒,加工辣椒時要先用“篩籮”過一遍,再用熟油熗一遍,然后加上五香粉、芝麻等20多種佐料,這樣加工出的辣椒鮮紅但不干辣,透出撲鼻的辣椒香味。調(diào)味采用小鐵鍋,將面皮和調(diào)料放入邊翻邊拌,最后倒入盤中,這時你看那面皮,紅亮亮、油汪汪,再嘗一口,酸溜溜、香噴噴,讓人直接地感受到“白、薄、光、軟、筋、香”的美味。寶雞黑面皮名為面皮,卻非蒸、非搟,白面中摻入了蕎麥,和成稠糊,在鐵板上如同攤煎餅一樣烙制而成,色黑亮,薄筋光,非常美味。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調(diào)制的方法是和面皮一樣,辣子、醋、調(diào)料水,吃起來也是柔中帶筋、筋中有柔,酸辣味足,是面皮中的另類。寶雞烙面皮是在陜西面皮的工藝基礎(chǔ)上,將做好的面皮置于平底鍋內(nèi)烙去部分水分,再涼拌后即食。與普通涼皮的軟糯、搟面皮的勁道不同,烙面皮更入味,對調(diào)味配料要求更高,口感介于兩者之間。烙面皮也分兩種,一種烙好了蒸,另一種蒸好了再烙,相比較蒸好了再烙的吃起來更筋道,烙面皮晶瑩剔透,有“韌、筋、干、有嚼頭、水分少”的風味特點。中醫(yī)記載:面皮性涼、味甘,具有補中養(yǎng)胃、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和五臟、通四脈、止煩、止渴等作用。在炎熱的季節(jié),一口酸辣筋道的面皮,喚醒味蕾,細品寶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