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是寶雞名吃,在陜西、甘肅、寧夏、河南、新疆等地頗為流行。臊子面的故鄉是今天的寶雞。寶雞各具特色的面食大約有十幾種,臊子面是其中一大特色。《水滸傳》第三回中就提到過:“奉著經略相公鈞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可見,古人也很喜歡吃這臊子面。
臊子面是寶雞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其特點可以概括為9個字,“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即為“九字決”。寶雞臊子面中岐山和扶風的最有名。一碗剛出鍋的岐山臊子面,紅油汪亮,辣湯燙手,香味飄竄,端起來,惹人喜愛。若是不喜辛辣,也可以嘗試扶風臊子面,金湯玉絲,酸味同樣濃郁,食之別有一番風味。現在人們生活富足,家庭酒席冷熱菜肴過后,最后一道必須是臊子面。讓世代寶雞人難以割舍的臊子面,其名稱來源實為取其配料“臊子肉”一詞,“臊子”的意思就是經過去油烹制的細小肉片。其特點一是烹制時間長,約兩三個小時;特點二是保存時期長,無須冷藏,放入瓷罐,可達半年之久;特點三是因醋調酸后易于蛋白質的分解,利于吸收。臊子面制作方法極為講究,首先要劙面,劙好的面口感筋滑,此面合面加堿,不軟不硬,合好后不用醒面,搟好多加干面折好,一手執面杖,一手執刀,貼杖從右向左犁開面條,回刀空刀,搟杖慢退,反復劙過,高手此起彼落,令人眼花繚亂,犁出的面又細又長,十分均勻。此種做面技法已不多見。一般只有家里的長者才會。畢竟這劙面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就煉成的。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做肉臊子要放醋,不能加一滴水,這是寶雞岐山肉臊子的做法。肉在炒制的過程中,出油是關鍵,要小火,油出不到肥肉膩,油出過了瘦肉柴,水干了后再炒兩三分鐘差不多了,再將料酒、岐山醋、老抽、辣面,加水燉到肉酥爛。加入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突出的是肉香。有了肉臊子了還得有素臊子,這樣才是葷素搭配的臊子面,講究五色,“黃白紅黑綠”等各色時令菜蔬作為湯上“漂菜”。有雞蛋餅丁(黃)、老豆腐丁(白)、胡蘿卜丁(紅),輔之以木耳(黑)、韭菜(最后放)等。湯是臊子面的靈魂,鍋底油爆香姜末,倒入岐山醋、水燒開,略放些糖會使湯變得綿酸,倒入適量肉、素臊子,蛋皮、蔥花、韭菜(蒜苗),面好后要用涼開水過一遍,澆入滾開的湯。臊子面便于消化,飽腹感極強,就算是下午吃也不會給腸胃造成負擔,經過精致加工的臊子面是寶雞人不可缺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