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被譽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發祥地。火鍋與古陳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咕咚”聲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一種飲食方式。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沸湯涮煮食物的、獨具特色的烹調方式。其特色為邊煮邊吃,現吃現燙(涮),湯物合一,辣咸鮮香,油而不膩,讓人大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郁除濕,男女皆可,老少咸宜,自春至冬均為美味佳肴。一般吃時還要根據各人的口味和喜好,蘸上各種調味品和佐料的湯汁一起食用。過去西府人家每逢過年,有“寧窮一年,不窮一時”講究,無論城鄉,也不分貧富貴賤,家家戶戶上一只暖鍋(火鍋)是少不了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個世紀70年代在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從寶雞市渭濱區茹家莊村西周墓葬群中發掘出土了一只“白乍井姬鼎”的青銅器。這個古代器物讓當時考古人員十分震驚,因為之前并沒有出土過類似形狀的青銅器。這個青銅鼎只有一足,立在一個三足的托盤上,而且鼎的底部有煙火熏烤的痕跡。經過專家們分析鑒定,這只青銅鼎就是當時的火鍋。鼎下部的托盤內可以放置炭火來燒烤加熱,并且方便將鼎和火源一起端到桌子上。這是國內火鍋器具的最早發現,足以證明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火鍋這種飲食方式。據考古證明,戰國時期即有火鍋,到了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的老者多達5000余人,成了歷史上最大一次火鍋盛宴。《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稱帝時期,已有了銅制火鍋,但當時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于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后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1338年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傳入了日本。如今火鍋還傳到了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火鍋品種也是異彩紛呈。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鍋、煤氣火鍋、電火鍋、酒精火鍋等;就質地而論有銅制火鍋、錫制火鍋、鋁制火鍋、不銹鋼火鍋、搪瓷火鍋等;按結構來分有連體式火鍋、分體式火鍋、鴛鴦式火鍋等;按烹飪風格來說,有湯鹵火鍋、清燉火鍋、水煮火鍋等;按食材劃分有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制品類、菌菇類、蛋類制品等等。品種繁多的火鍋,為餐桌平添幾分熱鬧的氣氛。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的火鍋花色繁多,千鍋百味,各具千秋,著名的如寶雞的涮羊肉火鍋,重慶的麻辣火鍋,廣東的海鮮火鍋,蘇杭的菊花火鍋,云南的滇味火鍋等。此外,還有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山東的羊湯火鍋等。火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歷代文人雅士多有名言佳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習以為常。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形象生動地描寫吃火鍋時的情景:“友朋設宴慶云樓,美食十二配郎酒。觚觥交錯杯杯盡,門前石獅口水流。”連門前的石獅都是“口水流”,您說,這火鍋豈非美味佳肴?!清代進士嚴辰吟《無題》曰:“熊熊烈火燒出天下美味,滾滾沸水煮盡人間佳肴。”“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清人嚴融的這兩句詩非常形象地刻畫了眾人圍爐吃火鍋的情景。容琳,曾任渭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現為陜西省詩詞學會會員,寶雞市雜文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學學會、省、市老年學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