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揣個空蕩蕩的胃,我最想念的就是那香噴噴的鍋貼了。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妥當安穩,猛然聽起來有些北方人身上特有的憨厚實在。果不其然,鍋貼,是我國北方的一種煎烙餡類的小食品,制作精巧,味道可口,很受吃貨們的青睞。但是,好的東西大家都喜歡,都渴望擁有,美食也不例外,無論走到哪個城市,似乎都可以尋覓到鍋貼的身影。
當然了,我要說的是陜西的鍋貼,呈月牙形,長得中規中矩,比較老成,有點像煎餃的孿生姐妹。這樣以來,有很多人就分不清鍋貼和煎餃是誰了?其實,這兩者的制作方法是有本質區別的,煎餃需要先煮后煎,在“煮”字上做足了文章,而鍋貼沒有煮,只能噴油,這是煎餃與鍋貼最大的區別。再者,煎餃兩面酥黃,口感香脆。鍋貼則以好幾個連在一起,底部呈金黃色,周邊及上部稍軟,一副熱氣騰騰的溫暖模樣。在民間,相傳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喪事剛完,宋太祖心情郁悶,不思茶飯。午后獨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氣飄來,頓感心曠神怡,便尋著香氣走到了御膳房,但見御廚正將沒煮完的剩餃子放在鐵鍋內煎著吃。這時,太祖幾天也沒好生進補,此時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讓御廚鏟幾個嘗嘗,這一嘗不要緊,直覺得焦脆軟香,煞是好吃,一連吃了好幾個。問這叫什么名字,御廚一時答不上來,太祖看了看用鐵鍋煎的餃子就隨口說,那就叫鍋貼吧。后來,這道鍋貼從宮中傳到了民間,又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研究和改進,最終成為今天的鍋貼了。大多的佳肴烹飪過程都比較復雜,鍋貼也是,做鍋貼時對鍋是有講究的,鍋,要用平底鍋。餡料,也如餃子餡,可以是葷也可素,牛肉、羊肉、海鮮,喜歡吃什么餡料的,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調配。制作時,首先在鍋底略抹一層油,將鍋貼有序擺放整齊,煎時均勻地灑上一些水。蓋上鍋蓋,煎烙二、三分鐘后,再灑一次水。這樣的動作再重復一次后,再淋一點油,過一會兒,廚房里一股濃濃的清香撲鼻而來。剛出鍋的鍋貼,好幾個人黏在一起,看著一團和氣,皮又脆又綿,餡又爛又酥,香氣撲鼻,讓人回味無窮。想起那年冬天,去西安給母親看完病,轉到西大街竹笆市口,一個鍋貼館的店鋪讓我眼前一亮。店內裝修古樸典雅,墻上掛的壁畫更是增添了一抹別樣的幽靜,看著店里擠滿的客人,我才知道,這是一家很有名氣的老牌鍋貼館,味道就不用說了。點餐后,不一會兒,服務員就將一盤沁人心脾的牛肉韭黃餡的鍋貼端來了。看著油晃晃金燦燦的鍋貼,忍不住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夾了一個先讓母親嘗嘗,要知道那些天,母親的胃口一直不怎么好,吃什么都不覺得香。可是,當母親吃完后,笑了笑告訴我:“好吃,你快嘗嘗!”果不其然,我一口咬下去,滿嘴香,酥脆又松軟,蘸著汁更是鮮美溢口。我和母親品嘗著美味的鍋貼,喝著清香的八寶粥,溫暖又愜意,滿滿的幸福感蕩漾在心間。后來,母親痊愈離開西安時,她還念念不忘鍋貼。鍋貼普通而凡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美食,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是冬日里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大雪飄飛的冬日里,和親人圍坐一起,拋卻生活的煩惱和糾結,吃一頓清香可口的鍋貼,傾聽父母親講著那些過往的事情,一種莫名的溫暖涌上心頭。文雪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簽約作家。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