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小時候,每到夏收時節,外婆總會變換著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漏魚魚就是其中之一。外婆做魚魚用的主料是玉米面粉。待到鍋里的開水沸騰時,只見外婆一手抓面粉從手縫里細細的,一點一點撒入水中,一手不停的用杈子攪拌,逐漸成一鍋堅柔滑道的糊狀。這時,再通過漏勺漏到準備好的涼水中盆中,一會兒,盆子中就會呈現出一條條蝌蚪形狀的漏魚魚。清凌凌的水盆中密密匝匝擠滿了淡黃色的漏魚魚,非常好看。為了防止漏魚魚相互黏在一起,我常常站在一旁,用筷子輕輕的攪拌,急得外婆不停的叮囑我:“小心燙手!”
看著這可愛的魚魚,我早已垂涎三尺了。于是,我迫不及待的趴在盆子旁,夾起一條魚魚送到嘴里,滑滑的,一種淡淡的涼爽鉆入心間。最后,便嚷著讓外婆給我講關于漏魚魚的故事。外婆說,有年,慈禧太后西逃,過黃河,駐扎潼關臨時行宮,潼關知府深知慈禧太后一路顛簸,奉上爽口的漏魚魚。驚慌、勞頓、郁悶的慈禧太后,嘗到潤滑可口的漏魚魚,那種酸酸的,辣辣的美味讓她食欲大增,贊不絕口。聽完外婆的故事,我唏噓不已,看來眼前游弋著的漏魚魚還是皇家美食呢。
等到下地割麥子的大人們回家時,也做好了。外婆在盛好漏魚魚的碗里澆上調好的蒜水,放上青翠的芹菜,再撒上蔥花,加上紅艷艷的辣子,一碗清香四溢,色彩亮麗的漏魚魚就做好了。割麥回來的外公和幾個舅舅早已餓得肚子咕咕叫了,不由分說就端起案板上調好的漏魚魚狼吞虎咽的吃起來。飯量大的二舅一連吃了三大碗,還不過癮,嘴里仍嘰里咕嚕的說著:“好吃是好吃,不過一會兒就餓了,再吃一碗吧。”看著他鼓起的肚子像只氣球一樣,外婆笑著說:“你是豬八戒呀!”一旁的我做著鬼臉,朝舅舅壞壞的笑。
接著,外婆調好一碗,攪勻,遞給我。我低頭,接過外婆手中的碗,猛猛地吃上一口,筋筋的,滑滑的魚魚,吃到嘴里柔軟爽口,酸酸的,微辣,魚魚沒經過牙齒的斗爭就滑進了肚子里。這時,外婆總要說:“慢點,饞嘴。”還沒等外婆的怪罪聲落下,我已經把空碗舉到她面前。外婆總是微笑著再給我盛上一碗,我心中美滋滋的……
外婆告訴我,漏魚魚屬于粗糧制作,下地勞動的人吃了,過不了多長時間,就會餓了,所以家鄉人給他起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名字——“哄上坡”。可是在那個糧食不夠吃的年月,外婆的“漏魚魚”依然是家里人向往的“特色”美食了。
文雪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書香三八”讀書活動簽約作家。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