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年輕時家中貧困,出外謀生,流浪至陜西華山時,遇見了與華山道長陳摶老祖,陳摶見這個年輕人面相非凡,便邀他與自己下棋。不料二人正在下棋,趙匡胤突然昏厥過去,陳摶急忙為他診脈,方知他這是餓暈了。于是,陳摶把面搟得很薄很薄的,切成棋子般大小,把菜也切成棋子般大小,然后一同入鍋煮熟。做好的面里的胡蘿卜片、白菜片和豆腐片像一面紅紅的、綠綠的、白白的小旗子,所以也叫“旗花面”。陳摶先讓趙匡胤喝點碗里的咸湯,然后再吃軟食的面片,因為這種有湯有菜的面食,讓饑餓之人吃了不會傷及脾胃。從此,旗花面就流傳在陜西各地城鎮鄉村,并成為人們接待客人時頗受歡迎的“家常飯”,吃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在北宋孟元老所撰的《東京夢華錄》、明代劉基所撰的《多能鄙事》等書中,均記載有“棋子面”。旗子面就是旗花面,在陜西尤其是在關中地區,在冬天寒冷季節里,人們特別愛吃旗花面。在南宋吳自枚所撰《夢梁錄》中,記錄有當時非常流行的“三鮮棋子面”“蝦魚棋子面”“雞絲棋子面”“七寶棋子面”等品種。旗花面可以用七個字概括,就是“汪、煎、清、稀、細、軟、工”。“汪”,就是油汪汪的汪,說的是湯要飄香;“煎”,就是要熱,不能是溫吞吞的;“清”,就是湯要清亮,不能混濁;“稀”,就是湯多面少;“細”,就是操作時要精工細做;“軟”,就是面片要軟和,不能煮得過硬;“工”,就是成品的旗花面造型要好看。在陜西臨潼,古時候有戶人家,家中有一位賢惠的大嫂,公公婆婆相繼去世之后,撇下了一個尚處于啟蒙識字階段的小弟弟。丈夫要外出辛勤勞作養家糊口,這位嫂子對小弟弟格外愛護和關照,每天都想著法子做各種各樣的好吃食,希望小弟弟長好身體、讀好書,長大了能夠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小弟弟很懂事,一門心思讀書鉆研,慢慢地長大了,眼看就要參加科舉考試了,不料在這節骨眼上,他卻突然患病了,一連幾天都不吃不喝,這下子可把嫂子急壞了。俗話說:“老嫂如母”。老嫂子花費了很多心思,做出了許多新鮮飯食,希望弟弟能夠多吃些飯,恢復了體力好如期去應舉考試。可是,弟弟看著這些飯菜沒有一點食欲,這可怎么辦呢?嫂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突然她腦子里閃出了一個想法,立即將雞蛋液兌進小麥面粉里,不停地揉啊、搓啊,不大一會兒,揉成了光光的面劑子,接著又用力把面團壓扁,用搟杖在上面搟來搟去,搟成了張薄得像一張紙、切出來像線一樣細的長面條,下到沸騰的開水鍋里,為弟弟做了一碗又咸又香、又酸又辣的面條。弟弟聞見面香味兒,一下子打開了食欲,吃得酣暢淋漓,吃完一碗,又吃了第二碗。第二天,老嫂子問弟弟想吃什么飯,弟弟說他還想吃昨天嫂子做的那種酸咸香辣味的面條。從此,這種味道的面條被人們稱為“嫂子面”。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帶著一班朝臣,前往三原徐木塬,祭掃高祖皇帝李淵的獻陵,途中歇腳于大程鄉王店村。在這里吃了一種面食,讓李世民回到京城后仍然難以忘懷,這就是“疙瘩面”。因為煮熟的面條細如龍須,絲絲縷縷擁簇成團,形似錦龍盤繞,宛如花蕾,類似于女孩子盤的頭發,陜西方言中形容一團東西纏繞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故名“疙瘩面”。只見徐木塬上的村姑將面劑子搟成一張又圓又大的薄片,撒上面粉折疊起來,切成細細的面條。用豬骨和雞骨熬湯,加入大茴香、桂皮、花椒、蔥、姜和一些米醋同煮,熬好后調入適量鹽,即成鮮美的酸湯。再將剁成茸末的新鮮豬肉放在炒勺里煸炒出香味時,放入蔥花、姜末、鹽及料酒,握勺不停翻動,然后加入鮮湯燒開就是“干煵臊子”。面條在沸水中煮熟后,用筷子挑起繞成圓團狀猶如一個拳頭大的疙瘩形狀,放入酸湯碗中。徐木塬上的村姑先將面條團抖散,挑入另一凈鍋中,澆上“干煵臊子”和調料,拌勻后獻給唐太宗李世民食用。李世民用筷子挑起飯碗里的面條,發現臊子全都黏在面條上,沒有肉末留存在碗底。李世民食用后,稱贊這種臊子肉末黏附于一疙瘩面條上,堪稱是“猴兒上竿”。從此,三原的疙瘩面又稱作“猴兒上竿”。后來,李世民還專門請了三原的廚子到皇宮做這道美味兒。據說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每次回三原故鄉,都以吃碗疙瘩面為快事,在民間一直傳為趣談。三原疙瘩面從和面到烹制對操作技能都有嚴格的要求,面團要和硬,面片要搟薄,刀工要細膩,湯汁要清爽,臊子要鮮美,既可干吃又可湯吃。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在華山上與道教陳摶老祖下棋,留有“下棋亭子”“文約石碑文”“猴子觀文約”等景觀。告別陳摶老祖后,趙匡胤下山來到西安城,天氣突然大變,寒風凜冽,饑餓難耐,頭暈目眩,差點倒在一家煮肉鋪子前。煮肉鋪的主人是一對好心腸的老夫妻,急忙把趙匡胤讓到屋子里,將他手中那塊凍成冰的饃浸泡在羊骨頭湯中,泡軟了盛到碗中給他吃。趙匡胤吃了后,身上熱乎了,力氣也有了,跪謝二老后拜別趕路去謀生計。若干年后,趙匡胤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想起了當年饑寒交迫時救自己的那對老夫妻,就帶著隨從到了西安城,來到了那個煮肉鋪,要吃老夫妻做的羊肉湯泡,還要眾隨從一起嘗嘗。只見老夫妻忙碌地和面、揉面、烙饃,再把圓饃掰成碎顆粒塊,與切好的羊肉片放進有羊肉湯的小鍋里,放在爐火上去煮。當穿著龍袍的趙匡胤端起那碗熱乎乎的羊肉煮饃時,先是喝了口濃香的肉湯,接著吃了片羊肉,再嚼了口煮饃,吃得酣暢淋漓,贊不絕口。從此,西安城的百姓們都紛紛去品嘗皇帝吃過的嘗羊肉湯泡饃是什么滋味。由于名氣越來越大了,顧客越來越多了,街坊有人來晚了,熟肉和湯就用完了,老夫妻不能讓客人掃興,就把新鮮的生羊肉切成片狀,用羊脂油將肉炒熟,再加些水去煮饃。為了彌補煮饃少了羊肉湯的遺憾,老夫妻就添了些辣子、滴進些醇香的米醋,一碗碗爆炒嫩羊肉的煮饃便端出來讓大家盡興品嘗。從此,西安人就把新鮮羊肉爆炒煮饃的美食制作方法稱作“羊肉小炒”,一直傳承至今。據《陜西通志》所載:“同州產羊小耳大尾羊叫繭耳羊。其肉不膻,是羊中珍品。”同州,即今陜西省大荔縣,春秋戰國時期是大荔戎所在地,秦朝取名“大荔戎”,開始營筑城堡?!巴菅颉敝瞥傻摹八柩蛉狻?,因多在農歷六月上市供應,人們把水盆羊肉贊稱為“六月鮮”。而吃碗水盆羊肉必須有“月牙燒餅”配上大蒜或糖蒜、辣子醬,這樣吃起來才算鮮醇清香、美味可口。關于月牙燒餅,在陜西省大荔縣民間傳頌一首順口溜:“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里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吃水盆羊肉時,先從碗中把羊肉夾入到月牙燒餅內,一邊吃羊肉夾餅,一邊喝水盆羊肉的湯,才能吃得心曠神怡。相傳很早以前,同州城里有一個小伙子,自幼跟在父親身邊學會了做燒餅。后來父母相繼去世,他就以賣餅度日,生意頗為蕭條。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婆衣衫襤褸,佇立在小伙子的燒餅爐旁,小伙立即烤了一個熱餅送給她吃,她吃完一聲不吭地走了。一連好幾天,老太婆都是吃了熱餅后便不辭而別,小伙子也沒有介意。這天,這位老太婆吃完了燒餅沒有走,反而教小伙子把面團揉好,分成拳頭大的面劑子,搟成薄薄的長面片,涂抹清油食鹽再卷起來,卷成一團兒,然后一壓扁,搟成圓形的餅,放到爐鏊上兩面都烙出微黃色,然后取下來放到爐膛邊,把另一面烤成金黃色取出,用刀把餅一切分為兩個半圓,又放入烘爐內去烘烤另一面,待烤成金黃色時,就算烤熟了。正當小伙子品嘗新餅時,那老太婆突然幻化成仙女飄上天空,飛到了月亮中。小伙子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嫦娥仙子下凡來點化自己如何做好燒餅的。于是,他給這種半圓形燒餅取名為“月牙燒餅”。大荔“水盆羊肉”的特點就是“湯清香、肉酥爛、餅焦黃”。配食的燒餅基本上是圓形和月牙形,都是用的渭北原上所產的冬小麥粉,因為生長期長所以粉白勁道,打制出的燒餅香脆可口。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太后是鮮卑人,其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各民族間互相通婚,使飲食風俗也必然受到影響。西安市東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騾馬市等歷史街名,都證明了陜西名吃水盆羊肉的形成和發展。時至今日,以陜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縣的水盆羊肉最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為地道,最為悠久,并于2016年1月入選陜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者簡介:宋婉琴,中共寶雞市委黨校校委委員、行政管理與法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寶雞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寶雞市社科聯常務理事,陜西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寶雞美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