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甜飯,它是岐地人逢年過節,席桌上不可或缺的名角。一盤甜甜糯糯的八寶甜飯,看著就香甜。頭頂一簇簇五色果干,像打扮花哨的俏新娘,它能撐住一個正經席面上甜點的場。喜甜食者更是用它來衡量一個廚師的手藝。 八寶甜飯稱作一碗和一盤都沒錯。蒸制時,它是裝在瓷碗里,上席時把碗反扣在盤里,拿掉碗,盤子里一片五彩斑斕。這翻盤子也考驗人的手藝,蒸得滾燙的碗要翻不到盤里,就功虧一簣。盤子翻得利落,原來墊在碗底的五色果干就成功地堆顯在盤子頂上,發明這制法的人真是巧心思。除了翻盤,這一味吃食的機關還多呢。 一盤熱騰騰的八寶甜飯端上桌,像座圓堆堆的山。沒人動筷子,大家都秘而不宣地等待一場演出。主人家灑一勺白糖在盤子頂,澆些許烈性子的白酒在白糖上,麻利地劃只火柴,白酒被點燃,藍色的火苗一下子就躥得老高。頓時,八寶甜飯就像富士山噴了火,酒香蜜香果香四溢,席間春意融融。這美好預示紅紅火火。無意中,主家的好酒也得以驗證。孩子們更是過眼癮,看稀奇景觀。一舉幾得的好事,一盤八寶甜飯讓大家樂呵愉悅。趁著火苗隱隱淡去,席里長者先食。他在軟糯的八寶飯上劃一筷子,孩子們的筷子就如急雨。不一會,一盤八寶甜飯分食殆盡。盤子空空如也,主人家滿臉的笑,這勞累籌備終是得了親戚朋友的贊,還有什么比這個更讓人舒坦。
岐地人喜食八寶甜飯,也有歷史原因。物資匱乏的年代,精糧細面難得,誰家日常還敢妄想著吃八寶甜飯?整日吃著粗谷面淡飯,哪里還能講究粳米還是糯米,哪里還能齊備五色干果,哪里還湊得到蜂蜜豬油?而這些,都是做一碗八寶甜飯的必備品。一盤原料齊全的八寶飯就是好席面的象征,毋庸置疑。有了它,一席飯才齊全;有了它,娃娃們才能大快朵頤;有了它,老人們才能囁嚅著癟癟沒牙的嘴嘗幾口甜糯。這平日里不曾有的恩物,在貧困的日子里就是一道光。甜,就這一味,在苦澀的歲月里,它就能赤裸裸地勾人魂。五色干果,更是稀罕的物件。如此說來,能吃一盤八寶甜飯,在貧困的日子里,相當于念想和許愿的實現。 我不惑之年的堂哥如今還對八寶甜飯情有獨鐘。兒時,他走親戚前先問一句:今天去的人家可有釀米?說好有了再去。吾鄉稱的“釀米”就是八寶甜飯。每到過年,堂哥的最大愿望就是獨自吃一碗八寶甜飯,這奢侈的愿望,每年都不能得到滿足,他每年為一碗八寶甜飯許一次愿。幸福是一碗八寶甜飯,如今聽來讓人心酸。 淘米,選圓滾滾的糯米,熟透后晶瑩剔透黏糯筋道。糯米在沸水里煮七八成熟,以手捻后留一個白芯為準,撈出。這時,米的軟硬是考驗眼力,沒有好老師指點一次難成。趁熱依次加蜂蜜、熟豬油、紅糖熬制的糖色。這里,熟豬油的量是關鍵,拿捏地準也要好好練幾年。加入好東西,輕輕攪拌,每一顆米粒都盈盈中透著紅亮,飽滿得像笑瞇的眼。女兒把干果備齊,碧綠的葡萄干,橘紅的桔餅、金黃的桂花、雪白的冬瓜蜜餞、黑沉沉的核桃仁,五色干果一一擺平,在敞口的細瓷碗底里,它們圍成一朵花。我小心翼翼地挖起拌好的糯米裝碗,一勺一勺勻平,這一碗一碗就不顯山不露水。它們普通得像一碗蒸飯,可要想起藏在碗底的各樣寶藏,每個人都偷偷地笑。我兒時,父親還在碗底墊煮過的帶皮肥肉薄片、青紅絲和藕片,是因為我貪戀果子香。父親做的一碗八寶甜飯真是八樣寶貝堆砌成,翻盤子米都看不見,肥肉透亮圍裹一半,各色果子鋪開堆到頂端??伤谱鲿r從不告訴我,這樣的藏寶和尋寶,就比單單吃一碗“釀米”更讓我神往。 帶我們做一碗碗八寶甜飯,父親還有他的心思。一碗碗裝好的八寶甜飯上籠屜里蒸四十分鐘,這是父親諄諄教導我們之時。干果藏于碗底只在端于人前時才大放異彩。父親希望我們在成長中也要集“八寶干果”,要能藏得住。玉韞珠藏總是美德。我曾傻傻地問他:寶貝被藏著,萬一沒有機會端上席桌呢?父親笑笑說:就算我不翻盤子,你不是也會翻到碗底嗎?只要有好東西,不怕人不知曉。 如今,我也學會做八寶甜飯,也教育女兒,做人要像八寶甜飯。還沒等我像父親一般說教,女兒就說:人要學八寶甜飯的升華精神。本來就是一盤平淡無奇的甜飯,酒精灼燒,它就像鳳凰涅槃。酒、糖、果香都是在高溫中才激發出來,這是讓八寶甜飯升華的關鍵。人,就要耐著住煎熬,必要時候還要自己尋求淬火煅造。 我重新審視這一盤八寶甜飯,這個吾鄉叫“釀米”的鄉間美味。在我的成長里,它鏈接了太多的昨天和明天。昨天是愛而不得,今日卻是得而不愛。 吾之蜜糖,爾之砒霜。八寶甜飯一定要貨真價實地加入蜂蜜、豬油、砂糖、各色干果。如今,在健康飲食的理念下,它已被列在禁忌多食的名單。 我記起梁實秋先生軼事:他用餐,冷盤上來,說他說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的熏魚。冰糖肘子,他又說不能碰,里面加了冰糖。什錦炒飯端上來,他還是說不能吃,因為淀粉會轉化成糖。最后,八寶甜飯上桌,同桌猜他一定不會碰了,沒想到梁先生大笑道:這個我要。朋友提醒他:八寶甜飯有糖又有飯。他笑著說:就因我知道有八寶甜飯,前面才特別節制。前面不吃,是為了后面吃。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梁先生是美食家,他哪怕拒絕所有美食,也要把僅有的配額留給一盤八寶甜飯。我深受啟迪。我的父母血糖高,我和孩子怕胖,可做一碗八寶甜飯于我們都是一種儀式感,吃一次八寶甜飯,每個人都能回味一次溜走的歲月,感念當下的美好。于是乎,我準備年夜飯,總是大張旗鼓。制作一次八寶甜飯,我要做好多碗,送給親朋好友。當然,順便要講講梁先生的故事,再販賣一次父親的教誨,聊聊女兒的心得。 這樣延續下來的一碗八寶甜飯,我舍不得把它從家鄉美食里淘汰。
作者簡介:侯玲,寶雞市作家協會會員、岐山高級中學教師。擅長用散文寫游記,美食,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