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字古人在造字時定為“羊大為美”。也是從舌頭上的味道體悟而想象來的。“美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特征,這也決定了中華飲食文化的“跨時長、地域廣、總量大、類別繁”的特點。
美食作為“食文化”或“吃文化”,它是為了填飽肚皮,還是為了滿足欲望?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了,《禮記·禮運》中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論語》也講:“食色,性也。”可見,2000多年以前的古人,就已經把“吃”作為人生為數不多的享受之一了。因此,作為“美食”,不再是僅僅為滿足生理需求、填飽肚皮的純物質食品,而是人們表達感情、思想、信仰的一種移情物和表現載體。事實上,人要生存就離不開“吃”。所謂“嗷嗷待哺”,這是人最本能的表現。吃的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滿足人的生理需要。不過若是只把“吃”當作生存和改造身體素質的物質基礎,那就肯定不會產生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烹調技術和燦爛的中華飲食文化——美食。因此,吃不僅具有充饑養身的功能,而且還具有藝術的審美功能,社會的交際功能,甚至被當作政治的尺度。
“寶雞美食”的提法是飲食文化在地域上的一個概念。從民俗文化圈上說,它屬于秦隴饌食。底蘊者,是指從根本上蓄積的而未顯露或發掘的東西。寶雞(西府)美食或者秦隴饌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
寶雞美食歷史文化底蘊之一北首嶺“陶鼎”是人類進入調制飲食階段的標志
北首嶺“陶鼎”是三皇時代飲食文明的展現,亦是西府美食開端的證物。
人類在飲食生活的發展進程中,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自然飲食階段,即茹毛飲血的生食階段;二是調制飲食階段,只有當人類進入調制飲食階段時,才產生了飲食文化,使飲食進入文明。這個階段,火的發明和使用是飲食文明起源的關鍵和始端。
將歷史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與當代考古發掘的史實相印證,來窺視原始社會人們的飲食簡況,有一定的可信度。
距今萬年前,是人類自然飲食階段(即生食階段,不經加工),《禮記》載:“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傳說的有巢氏(舊石器時代)茹毛飲血,不屬飲食文化。
距今八千年前,是烹飪萌芽階段。傳說燧人氏:鉆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其法:①炮,用火使果肉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燒;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烹飪食物,方法簡單,談不上火候和營養。《韓非子·五蠹》中說:“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使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人類飲食史上的一次革命,從而揭開了烹飪史的第一頁。
火的發明,使人懂火燒制食物,熟食促進了人體大腦發育,且為后來制陶冶金提供了條件,這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是調制飲食階段(熟食,火的使用),燒烤曰炮,水煮曰煎。傳說,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的充庖廚”。神農氏“耕而陶”,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寶雞北首嶺古人類遺址考古出土的石碾棒、石磨盤以及陶鼎、陶盆、陶碗,這些食材加工的工具、炊具、餐具都表明那時已進入調制飲食階段。《世本》稱,炎帝時“宿沙作煮鹽”,果蔬“梅”其果酸作調料。《淮南子》有“炎帝于火,死而為灶”,“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
到黃帝時期,中華民族飲食狀況有了改善。“有灶(架鍋燒火的爐灶頭)”、“有釜(似今之鍋)”,高腳灶具如陶鼎,漸被“釜”取代替,“蒸谷為飲,烹谷為粥”,發明蒸鍋“甑”。煮鹽,是帝臣子宿沙的發明。史書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
“三皇”時代的物質文明的特點是,從打制的舊石器發展為磨制的新石器,是人類文化的一大進展。北首嶺的石磨盤、石磨棒等食物加工工具。陶器的大量生產也是新石器文化特色,其中鼎、鬲和甗是其特有的文化。鼎是一種煮器。大概人類懂得了煮食,偶爾在瓜皮、果殼上敷土,下面墊三個土塊,使它不致傾倒,然后舉火燃燒,結果食物熟了,皮殼成了灰燼,而外敷的泥土燒干成型,于是發明陶器,產生了鼎。鬲是很普遍使用的炊煮器,是三個土袋相倚站立之形,像三個奶頭吊著,乳狀。最原始的鬲三個乳狀是隔斷的,故名。后來三袋合成一器,容量多而易熟,就成了日常用器。西周將“戶口”一詞稱為“人鬲”,源于此。“甗”上形如鼎,下部如鬲,中間放一個箄的蒸器,《說文》說是“三足釜”,實際上是鼎的變種,輕便的炊煮器。這個時代的農作物所謂“六谷”的“粟、黍、稷、麥、粱、稻”,在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都有殼灰痕跡,可知六至七千年前,六谷已備。畜牧經濟也出現,家畜代替了野生動物,野牛野羊關入名為“牢”的石洞之中,比較容易馴服的野豬則關在名為“家”的豬圈中,馬、牛、羊、雞、犬、豚基本都成了家畜。在“牢”與“家”中滋生繁殖。對此,《繹史》中所謂“數十世皆襲神農之號”的神農氏就是這一時期。到唐堯“敬授民時”,說明逐漸掌握了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規律,農業逐漸走上了正規化。“中國年”就源于神農時代慶賀農業豐收、祭祀天地賜予的感恩慶祝活動。
能反映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的古人類生存生活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寶雞北首嶺博物館,出土的“陶鼎”,說明人們制陶技術運用、烹調水準提升、發明煮鹽,有了基本的調味品,促進了人體健康。發明釀酒,主要用于祭祀儀式。據考,他們在這里生活了1500多年,人們使用打磨的石斧、石鏟、石碾棒、石磨盤等生產工具,采集植物果實、捕魚狩獵,還種粟(小米)麥等農作物。豬、狗、牛、雞等已被馴養,鼎、盆、碗、罐等陶制生活器具,已進入調制飲食階段。“陶鼎”是后世火鍋的祖先,為“火鍋姓秦不姓川”之說的佐證。
(未完待續)